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本院动态>科研动态
面向未来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发展路径 时间:2022-09-19部门:服务标准化研究所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度较高,“标准化+生产性服务业”叠加效应更加凸显,在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补齐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有效支撑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尚处于完善过程,在标准覆盖面、标准有效供给、标准国际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根据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产业融合等方面对于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新需求,构建科学规范、技术先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

  (一)发展目标

  基于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发挥标准对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保障作用,加强标准对服务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引领作用;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加强在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标准化布局,推进标准在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个性化定制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加强服务标准国际化跟踪、研究,推动中国由国际服务标准跟踪者向主导制定者转变,支撑服务贸易强国建设。

  到2025年,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撑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需求引领、企业主体、政产学研用共同推进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研制、应用推广、持续改制的机制与模式。

  到2035年,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国内国际标准联动更加有效,持续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人力资源服务、数字经济服务、科技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智能化、模块化、标准化,创建一批高价值服务品牌,形成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重点方向

  以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为目标,制定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关键领域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提升,改善服务业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建设服务业强国。

  建立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生产性服务标准体系,重点制定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公共采购和可持续采购、现代金融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商贸和物流、信用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科创服务、制造服务、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标准。

  加快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转化应用标准制定,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智能服务、优质服务等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态标准制定,培育制造服务、个性化定制等创新模式服务标准,支撑建立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新兴服务生态系统。

  (三)实施路径

  建设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向高端延伸的重要技术支撑,面向2025和2035年的发展要求,多措并举健全标准体系。

  一是加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按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总体设计、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标准化政策及标准体系等,调动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积极性,支撑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

  二是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标准布局。以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指导,结合大数据、混合云、机器学习、移动互联、物联网、智能咨询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模式,在重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基础上,关注新时代、新业态下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在重点领域布局技术组织,系统制定各类标准,实现系统布局、综合部署、协同推进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格局。

  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试点推广及标准监督。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标准不同于产品标准,较多为管理和服务标准,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存在挑战。持续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发挥出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推动标准在生产性服务业组织中的实施应用。同时加强管理和服务标准在组织中应用的全过程评价监督,通过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优质服务承诺等多个维度,实现管理与服务标准的落地实施。

  四是下大力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国际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梳理研究国内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现状、国际标准化潜力、重点突破方向,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国际化战略任务及重要举措,通过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国际化基地,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确定我国健康、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关键内容。

 

  文章作者:靳宗振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化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