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本院动态>科研动态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9-06部门: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

   摘 要: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标准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开展普查工作的关键依据。本研究梳理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标准化需求,针对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现状开展调研,并提出现阶段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工作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情已成为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防范和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和消除重点隐患,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落实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做好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需要关注好普查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标准化在工作中具有建立一致的术语、符号、分类、编码等基础,规范工作流程和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技术要求等重要作用[4,5]。整体、系统地研究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标准化工作,研究标准化在综合风险普查中的作用,满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管理,对于引导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发展,精准、高效完成普查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对于未来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标准化需求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主要任务包括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的评估与区划[6,7]。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首次实现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首次实现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有机融合,首次实现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此次普查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综合难度大,普查任务和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普查相关术语、技术、方法、制图等的科学规范统一是实现普查任务高效衔接、成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保障。依据普查总体实施方案以及各单项任务的技术规范,对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重点隐患调查、单灾种和多灾种综合的评估与区划等普查主体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炼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体系建设的需求框架(见图1)。 

图1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框架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象广泛。风险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灾害种类方面,普查的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承灾体调查对象包括遭受灾害破坏和影响的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对象包括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灾害种类多、承灾体复杂、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涉及多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基础通用类标准即术语、分类、编码等方面需要标准化指导。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任务繁杂。风险普查的任务主要有全面掌握风险要素信息、实施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开展综合减灾能力调查、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与制图等。全国范围内开展繁杂的风险普查任务,需要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其他各类编码标准,包括在技术、方法、评估、制图等方面科学、统一的标准化支撑,以及开展作业人员标准化培训。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与现有自然灾害的分级分类方法、预警、响应等工作基础的有效衔接,是调查成果实用性的体现。风险普查为摸清我国减灾资源和减灾能力底数,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及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普查成果与现有工作基础的有效衔接需要标准化支撑。

  2.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标准化应用

  我国非常重视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标准化工作,已成立多个相关标准化机构,发布了涵盖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的多项标准。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试点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中也引用了部分标准和规范作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的技术支撑。在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方面,《试点方案》引用了风险调查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国家和行业标准近20项;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方面,引用了灾害隐患调查、隐患评价、防灾物资管理等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包括单灾种评估和综合评估两大部分,其中单灾种风险评估和区划方面具有一定标准化基础,引用了灾害预测、灾害区划等级、灾害风险图编制等国家和行业标准近10项。

  (1)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工作的标准化基础

  在地震灾害调查中应用了探查标准和区划标准,《试点方案》基于GB/T 36072-2018《活动断层探察》、DB/T 53-2013《活动断层探察 1:50000 活动断层填图》、DB/T53- 2016《活动断层探察 1:50000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DB/T56- 2017《活动断层探察遥感调查》等系列标准,依据优先高烈度区和高经济价值区,适当向西部城市倾斜的原则,在每个省选择1-3个重点城市进行活动断层探察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在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划分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收集新资料与数据和调查工作成果,对潜在震源进行校核,补充识别出新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可应用调查标准有DD 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DZT0261-2014《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50000)》等,以及试验方法类标准GB 50021-200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等。气象灾害调查可应用的标准有GB/T 33680-2017《暴雨灾害等级》、QX/T 170-2012《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技术规范》、QX/T 90 428-2018《暴雨诱发灾害风险普查规范——中小河流洪水》等。

  (2)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的标准化基础

  以森林和草原火灾隐患调查与评估为例,标准基础有LY/T2245-2014《森林火灾隐患评价标准》、LY/T 5007-2014《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J127-2012《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116 《护林防火机场工程技术标准》、LY/T5009-2014《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NY/T2168-2012《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等。

  (3)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标准化基础

  单灾种的风险评估及区划标准具有一定基础,如GB/T 19428-2014《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DZT0261-2014《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50000)》、HY/T 0297-2020《海洋灾害风险图编制规范》、LY/T1063-2008《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等,风险普查试点在已有行业标准规范和成果基础上,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相关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空间数据制备也有一定的标准化基础如GB/T 15968-200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CH/T 1008-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

  在风险普查的三个重点阶段,已发布的标准覆盖多个灾种和各个环节,寓于《试点方案》之中形成自上而下的指导作用。在已开展的风险普查试点工作中,应用实施方案对普查的标准、流程、成果、质量等方面给出专业性的要求[8]。对于部分工作环节缺少技术规范的情况,国务院普查办及时开展了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对于承载体调查技术规范、单灾种风险评估技术以及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等标准化需求进行了不断的填充和完善。截至2021年5月,国务院普查办组织各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普查技术规范等制修订工作,编制了调查类技术规范48项,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45项,逐步形成了依托标准规范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体系[9],形成了标准的自下而上支撑作用。

  3.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标准体系。由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相关的技术体系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完善的。随着普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建议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满足普查工作标准化需求的同时,加强标准间的协调性和兼容性,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提供更加全面、更加高效的标准化支撑。

  突出重点,研制基于现有成果的重要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试点工作中,形成了调查类、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近百项,其中不乏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尚属空白的技术规范,建议针对重点领域亟需补充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加快技术规范类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适时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

  夯实基础,强化现有技术标准的示范、推广、应用。筛选一批风险普查工作中应用广、难度高的标准,开展标准的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建立标准实施总结评估机制,完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收集标准实施情况,形成标杆效应,切实推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标准化水平。建议由试点地区开展标准示范工作,分步开展标准实施试点示范。

 

参考文献

  [1]邹小红.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蒲实.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EB/OL].(2019-8-23)[2021-12-1].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823/c1003-31313890.html.

  [3]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总体组,史培军,汪明,廖永丰.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J].中国减灾,2020(1):42-45.

  [4]汪明.全面认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价值[J].中国减灾,2021(11):22-25.

  [5]汪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二)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意义[J].中国减灾,2020(19):24-27.

  [6]专家权威解读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J].湖南安全与防灾,2020(7):32-33.

  [7]汪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技术体系解读[J].城市与减灾,2021(02):2-4.

  [8]封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北京样板”[J].城市与减灾,2021(2):54-57.

  [9]. 中国政府网新闻办.国务院新闻办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举行发布会[EB/OL].(2021-5-19)[2021-12-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9/content_5608675.htm

 

  文章作者:王皖 秦挺鑫 徐凤娇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