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院内部门>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科研动态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国家标准解读 时间:2021-12-07部门: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GB/T 40947-2021)于11月26日,发布,将于2022年5月1日实施。

  一、 标准研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城市安全发展面临新的态势,需要顺应新的时代特点对安全城市的内涵进行发展和完善。“安全韧性城市”成为对安全城市内涵的最新诠释,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国际标准化组织安全与韧性技术委员会(ISO/TC 292-安全与韧性),正在积极推进安全韧性城市标准的制定,“安全韧性城市”可以更直接地体现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相关理念,更好地与国际相关标准对接,有助于该标准的修订与推广。此外,构建安全韧性城市已在国际上与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制定了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计划,我国对北京、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以及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中也都提出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二、 主要内容

  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为评价目的和原则、评价内容和指标、评价方法、打分与计算方法。

  (一)评价目的和原则

  评价目的为及时发现城市运行中在安全韧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安全韧性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韧性城市体系,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评价原则包括客观性、完备性和以评促建三条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坚持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和注重实效的综合性评价原则;完备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的设置宜体现韧性工作的全局和发展方向,尽量涵盖城市安全韧性运行的各个方面;以评促建原则是指充分发挥被评价城市的主体作用,重在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制定整改计划,并在以后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整改,加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二)评价内容和指标

  围绕安全韧性城市承受、适应和恢复特征,依据安全管理四要素(人、机、环、管)和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安全管理),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特征和建设流程,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参考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等相关文件,以及国际和国外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相关规范性文件,通过收集了北京、杭州等典型城市的评价指标数据对指标进行论证,形成了71项第三级指标,其中包括定量指标45项和定性指标26项。

  (三)评价方法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自评价、外部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三种方式,自评价由被评价城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上级政府评价由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是对被评价城市自评价工作的复核与审查,第三方指独立于被评价对象和政府主管部门之外的组织。

  标准规定了确确定评价方式、组建评价小组、明确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实施评价工作、形成评价报告等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根据需要先进行自评价,在自评价的基础上可选择上级政府评价或第三方评价方式;成立来自多个领域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或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宜确定评价范围与指标并制定评价工作实施计划;根据选定的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结合本标准建议的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宜按召开评价工作安排会、现场打分评价、召开评价结果通报会议的程序实施;根据评价实施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可以分别以评价分数、文字描述和图表等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出具评价报告。

  (四)打分与计算方法

  标准将每个指标都分成了A-D四档,针对每档进行了赋分和详细描述,提出等权平均值的总分计算公式。每项指标的打分主要是通过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实地调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

  三、 标准实施意义

  安全韧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是以实现城市的安全韧性为目的,对凸显城市安全韧性特征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判断城市对于灾害的承受、适应和恢复能力。建立安全韧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安全状况,为推进创建安全韧性城市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管理工具和评价依据,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找出城市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及时发现和掌握创建安全韧性城市工作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识别城市系统中存在的薄弱区域和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条件,针对这些区域和条件,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不断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安全监管能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市民安全素质水平,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步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总之,本标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中央重要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逐步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文章作者:王皖,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