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本院动态>科研动态
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时间:2021-03-11部门: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并明确提出开展绿色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全面系统的绿色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化支撑机构建设。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以下简称“资环分院”)承担节能、节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与标准化服务,负责能效标识管理中心、水效标识管理中心。近年来,资环分院紧密围绕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标准化战略需求,支撑绿色标准体系建设,针对产品、企业、园区、城市等多层面,开展节能节水、低碳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对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升级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支撑绿色标准体系建设

  资环分院开展绿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的整体架构,提出近期绿色发展标准制修订重点领域和任务清单,提出“标准化+产业政策”的政策建议。资环分院支撑多个省、市、园区、企业开展绿色制造(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如海南省绿色标准体系、贵州省生态文明标准体系、湖州市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扬州环保科技园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宝泰隆循环经济标准化规划等。

  以海南省为例,资环分院支持海南省建立了绿色标准体系(图1),该体系包括基础与管理、空间布局优化、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文化与生活、绿色政务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绿色发展标准。其中梳理汇总基础与管理国家标准20项,空间布局优化国家标准74项、行业标准27项,绿色经济发展国家标准700项、行业标准480项,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标准197项、行业标准114项,绿色文化与生活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9项,绿色政务与公共服务国家标准36项。

  

 

图1 海南省绿色标准体系框架

二、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指导意见》提出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分为综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评价与服务七个子体系。根据《中国制造2025》关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子体系是绿色制造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对象。资环分院积极转化绿色设计领域国际标准,开展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研究。承担的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制定《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6132-2018)国家标准,建立了绿色工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绿色工厂评价通用要求。支撑建立了国家绿色园区评价制度,从能源利用绿色化、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绿色产业、生态环境绿色化、运行管理绿色化六个方面开展评价。牵头制定《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GB/T 32161-2015)、《生态设计产品标识》(GB/T 32162-2015)、《生态设计产品评价规范第1部分:家用洗涤剂》(GB/T 32163.1-2015)等系列国家标准,指导各行业制定绿色设计产品评价团体标准200多项,该系列标准获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组织制定53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团体标准,有力支撑了国家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建设和绿色设计产品评价工作开展。相关工作有效支撑主管部门发布五批绿色制造名单,资环分院组织制定的标准绿色设计产品累计遴选贡献率达到53%,对于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绿色生产和消费标准化及政策研究》专著,集成推广绿色制造标准化成果。支撑地方绿色制造方面,以湖州市为例,资环分院支撑湖州率先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见图2),近3年支撑湖州市完成20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3项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和1项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标准,湖州市企业参与制定的团体标准有15项列入了国家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清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图2 湖州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图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指导意见》提出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资环分院依托全国环保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5)组织力量,紧密围绕“十三五”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的实施,聚焦国家环保产业核心装备(产品)、技术工艺和运行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完善以环保设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科学适用、协调一致的新型环保产业标准体系,积极组织研制了近70项当前环保政策和高质量发展亟需的国家标准。其中,潜水曝气机、电袋复合除尘器、油气回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等环保设备产品标准以及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等环保设备测试方法标准规范了环保设备的生产制造和性能测试要求,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和治污性能;除尘器、曝气机、搅拌机、空气净化器等环保设备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强制性系列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开创了污染物治理重大环保设备能效标准的先例,有效提高了环保设备的市场准入门槛。高效能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空气净化器、曝气机、搅拌机等高效能污染物控制装备评价系列国家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提升了高效能环保设备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燃煤烟气脱硝装备、燃煤烟气脱硫装备、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除尘装备运行效果评价系列国家标准,有效提升了污染物控制环保系统设施的运行绩效。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组织服务评价技术要求等环保服务标准的研制,提升了环保设施运营组织的基本能力和设施运行水平,同时也将为建立相关环保制度提供重要标准依据。

  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指导意见》提出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资环分院研究建立了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图3),联合相关机构提出了工业园区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产业链诊断优化方法、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等方法体系,制定了12项园区层面循环经济国家标准(见表1),开发了支撑园区循环改造的产业链诊断与改造效果评估系统(见图4),形成了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系统成套方法、标准与工具。其中,评估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在园区循环化改造过程中,提供产业链显示与诊断,并实现效果评估功能。系统涵盖了系统管理、园区管理、产业链管理、循环改造效果评估。实现了从园区信息录入、园区企业信息录入、园区循环产业链信息录入、产业链可视化、产业链诊断计算等流程。资环分院支撑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获得绿色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提升了园区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图3 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

表1 园区层面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标准

 


  

 

图4 支撑园区循环改造的产业链诊断与改造效果评估系统

三、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建设

  打造绿色物流。《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加快相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享,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资环分院牵头制定GB/T 39084-2020《绿色产品评价 快递封装用品》国家标准,支撑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开展。开展商品包装等级标识研究,探索以企业自我声明的方式,使用商品包装等级标识,接受市场监督。支持成立“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作为实施主体创建全国氢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聚焦氢能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在技术、专利、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资环分院组织制定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再生利用国家标准近20项,初步实现了标准系列化、成套化,填补了废塑料、废旧纺织品、废复合包装、废玻璃、废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空白。 

四、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建设

  促进绿色产品消费。《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严厉打击虚标绿色产品行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资环分院承担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工作,推进我国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修订。开展国内外“涉绿”产品评价方法、标准及制度比对,制定《绿色产品评价通则》(GB/T 33761-2017),规定了绿色产品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标选取原则遵循“生命周期理念”、“代表性”、“适用性”、“兼容性”以及“绿色高端引领”五大原则;指标体系框架包括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要求,基本要求包括满足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工艺技术、管理体系及相关产品标准等方面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资源属性指标、能源属性指标、环境属性指标和品质属性指标等四类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置可量化、可检测、可验证的二级指标。组织制定完成16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推进10余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制定;支撑发布第一批、第二批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积极推进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开展实施效果评价,推进绿色产品标准化国际合作。承担国家能效标识专项检查任务,积极探索能效水效标识智慧监管机制与模式,为主管部门提供监管数据支撑。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资环分院支撑主管部门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制定实施《废塑料分类及代码》(GB/T 37547-2019)、《废塑料回收技术规范》(GB/T 39171-2020)、《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 37821-2019)等一系列国家标准。支撑完善回收体系,组织制定《废旧纺织品回收技术规范》(GB/T 38926-2020)、《废玻璃回收技术规范》(GB/T 39196-2020)、《废旧电池回收技术规范》(GB/T 39224-2020)等国家标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五、支撑基础能力建设提升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统计监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统计信息共享。资环分院独立开发了高质量生命周期评价(LCA)软件GreenIN(见图5),以现有国内基础数据库(CNLCD)为依托,利用可视化的设计方法,将基础物质、单元过程、工艺建模、影响评价和数据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可靠的、简单易用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工具。GreenIN以CML2001、EI99等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包括碳排放、富营养化、酸化、资源消耗、生态和人类健康毒性等环境影响评价。碳足迹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一部分,GreenIN不仅能对碳足迹在不同阶段的贡献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对同一阶段的不同原材料及能源使用进行碳足迹评价,为企业能源替代、原材料替代等技术革新提供数据支持和过程分析。

  

 

  图5 开发的GreenIN工具

 

  GreenIN自开发至今,为海尔、格力、青岛啤酒等多家企业和机构提供生命周期评价服务。在绿色产品设计过程中,为海尔冰箱、冰柜等多系列、多规格的14个产品开展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产品使用等过程的模型,分析各个阶段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的环境影响,重点关注碳足迹的环境影响,得出其使用阶段的碳足迹占全阶段的95%左右(图6),同时其原材料获取过程中的钢铁、塑料及电路板碳足迹占原材料获取阶段的50%以上(图7)。通过GreenIN数据分析,可以为产品的绿色化工艺提升和碳达峰工作提供支撑。

   

图6 各阶段全球变暖潜势

  

 图7 原材料获取阶段全球变暖潜势

 

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完善促进绿色设计、强化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扩大绿色消费、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质检总局于2004年8月13日发布《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在我国正式建立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并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资环分院作为授权机构全面承担制度研究、信息备案管理、实验室能力建设、宣传推广和市场监管技术支撑等工作,现已支撑主管部门发布15批实行能效标识的产品目录和41类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规则;建立运行能效标识网站和备案信息系统,实现无纸、自动化备案,共备案企业约2.3万家、产品型号223万多个、检测实验室1731家;在世界上率先为能效标识引入二维码,建立家电质量信息平台,引导绿色消费、便利监督检查;组织多次实验室检测数据一致性比对,整体提升能效标识信息检测能力;为用能产品市场监管提供信息支撑、执法线索和技术培训;开展海内外能效标识制度宣传推广,服务我国节能绿色产品融入全球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原国家质检总局于2017年9月13日联合发布《水效标识管理办法》,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资环分院作为授权机构具体负责产品水效标识备案等相关制度实施工作,共备案企业约2500余家、型号4.6万多个、检测实验室103家。于2018年底组织了坐便器水效标识备案实验的一致性比对工作,对于不满意实验室组织进行相关整改。2019年对京东、天猫、苏宁易购和拼多多四大运营机构进行了水效标识的线上核查,涵盖标识已备案所有在线销售产品的企业248家。2019年7月,《坐便器水效领跑者实施细则》发布,并形成《2020年度坐便器水效领跑者产品名单》,对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于2017年发布《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资环分院作为该制度工作机构并配套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平台,组织企业标准评估工作开展。自2019年制度正式实施以来,累计组织160多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对5万多项企业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估,合计发布662家企业、995项“领跑者”企业标准。相关工作涉及180余个行业中的上千种产品和服务类别,以点带面,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量翻一番。2020年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出将支撑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融合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机制的“领跑者”评价系列标准,并推动百项各类产品及服务的“领跑者”评价要求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发布。通过对该制度的广泛宣传和积极推广,2020年累计发布包括560余家企业、760余项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名单,推动 9个省市制定发布企业标准“领跑者”培育和实施方案,20余个地市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为地方和行业加强的标准和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文章作者:高东峰、林翎、丁爽、徐秉声、黄进、夏玉娟、白雪、郭慧婷、高彦鑫、朱艺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