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本院动态>科研动态
企业标准“领跑者”——地方、行业、企业新名片 时间:2021-04-01部门: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摘要: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作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转型升级。经过两年的实施推进,成绩显著,“生产看领跑,消费选领跑”的市场氛围已初步营造。本文基于舆情大数据平台,收集2021年第一季度企业标准“领跑者”舆情信息近130条,涉及中国建设银行、比亚迪、珠海格力、松原集团等金融、汽车、家电、粮油多领域知名企业,涵盖广东、安徽、上海等多省市,以舆情发布渠道、舆情信息内容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旨在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广宣传,推动“高标准、强质量”的社会认知。

  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经过2019年的全面实施、2020年的不断优化,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明显提升,特别是2020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大会和“领跑者”名单的发布被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等知名媒体报道,观看人次达到2亿。近期,工作机构基于舆情大数据平台收集2021年第一季度企业标准“领跑者”舆情信息近130条,并对该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从舆情发布渠道来看,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是相关舆情发布的主要渠道。其中今日头条、财经站、百家号等主流媒体网站都发布了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相关新闻。

 

 

图1. 主要发布渠道占比情况

  

图2. 主要媒体发布数量统计

  从舆情内容看,分为工作进展、政府支撑、行业支撑、地方支撑以及企业宣传五方面。

  工作进展主要是相关通知、结果发布等,考虑目前微信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有利优势,相关机构通过公众号发布领跑者各阶段进展情况,积极组织协调相关方参与领跑者工作,推动领跑者制度有序开展。

  政府支撑主要是国家相关政策中涉及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

  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中央文件中明确 “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等指示,为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实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行业支撑主要是“领跑者”工作助力行业标准和质量发展情况。 如金融领域较2019年,2020年领跑者名单入围产品服务类别划分更细,覆盖更广,涵盖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蚂蚁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激发金融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带动整个金融系统企业标准公开水平持续提升。在汽车领域,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工作,牵头编制了《“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 纯电动汽车》团体标准,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公开标准指明方向,为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提供依据,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地方支撑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企业标准“领跑者”为抓手推动地方企业发展等。佛山作为2020年领跑者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两年累计企业标准“领跑者”达到95项,总数位居全国各地市第一。佛山当地政府聚焦区域经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力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培育库,推动全市3450家企业自我声明公开13699项企业标准。在《佛山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扶持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对评选为国家级领跑者评估机构的资金奖励政策。此外,安徽省芜湖市、河南省郑州市分别出台相关政策,对入围国家级领跑者企业给予100万、30万的资金奖励政策。各地方政府利用金融手段助推领跑者制度的实施推广,调动各方积极性,为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企业宣传是相关企业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并借此进行品牌宣传推广。随着企业对领跑者制度的普遍认知,入围领跑者企业以此为契机,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如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以“强大研发实力才是根本”为主题,以经验分享为模式,开展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家电领域知名企业格力,以“领跑企业”为亮点,突出宣传推广。伴随入围企业对领跑者制度的宣传推广,必将推动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更先进企业标准,带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图3.舆情类别数量统计

  从2021年第一季度企业标准“领跑者”舆情可以看到,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在地方、行业、企业层面都开展了相应推广,取得了普遍认知,并成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终端消费层面,“领跑产品”的宣传推广相对较少,领跑者标识使用率偏低,消费者认知度待提高。接下来的制度宣传推广工作,可以联合评估机构、平台型企业在撬动“领跑产品”终端消费市场环节发力,加大领跑产品宣传力度,形成“消费选领跑“的良好氛围,使消费者在制度实施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章作者:金晨红、彭妍妍、杨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