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院内部门>服务标准化研究所>科研动态
2035年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发展策略 时间:2022-10-08部门:服务标准化研究所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完善,2015-2020年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从50.5%增长到54.5%,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步应用到服务业场景,以高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在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引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等要求,《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健全服务业标准”“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推行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等任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标准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已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已经应用到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对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带来了重大变革,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一)产业融合趋势明显

  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以及与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态势更加突出,打造以服务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型产业势在必行,这也客观要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打破原来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局限的视角,系统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关系机理,形成以“服务标准+”的标准体系叠加效应。

  (二)新兴技术管理模式逐步应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制造业应用的工业互联网、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等新兴技术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组织管理机制逐步应用到生产性服务业。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4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等要求。

  上述实践和政策均对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提出了新思路,当前服务业制定的服务标准较多参考国际标准,从消费者的角度制定标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在服务标准中的作用和体现,这需要在新时期充分体现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的技术要素,满足技术组织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标准需求。

  (三)数字化智能化特征日益凸显

  服务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标准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数字化和智能化规划,如德国《数字经济2025》、欧盟《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等,并开始推动将数字化、智能化与服务业相结合,谋划相关标准的制定。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智能化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新增消费、创造就业、普惠金融、激活生产力、重建信用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生产性服务业的智能化应用场景持续增加,如无人机、无人车在快递行业探索应用以及智能交通、智能枢纽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成熟推广等,全面体系化、智能互联化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健全的关键。2019年6月,ISO中央秘书处在新加坡举办以“颠覆性技术和服务新模式:国际标准的角色”为主题的服务标准化论坛,会上普遍认为:当前服务业新技术、新模式快速迭代,尤其是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将对服务业产业根本性的变革,目前相关的标准远远不够,需要全球行动起来,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非标产品交易等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进而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发展

  高质量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服务业标准国际化。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连续位居世界第二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下,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6617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进出口比重从2015年的33.4%增加到42.4%,但是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绝对额较大,位于世界前列。以2019年服务贸易为例,我国服务贸易中“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建筑”、“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6个子项为顺差,“运输”、“旅行”、“保险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6个子项为逆差。

  伴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以及全球化和区域性贸易规模的增长,需进一步发挥服务业标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国际化进程。

 

  文章作者:靳宗振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服务标准化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