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院内部门>标准化评估研究所>科研动态
标准比对文献分析 时间:2022-10-11部门:标准化评估研究所

  标准比对是为标准制修订、标准一致性协调、贸易便利化所做的基础性研究,对促进我国标准化深度发展、标准化水平提升、标准化开放程度增强、标准化发展基础牢固方面尤为重要。2015年国务院曾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国办发〔2015〕89号)中明确要求在“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工程”、“中国标准走出去工程”中对30个领域开展、大宗进出口商品开展标准比对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再次明确在“强化贸易便利化标准支撑”方面,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当前标准比对已成为标准领域研究热点,运用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标准比对相关文献开展分析,梳理标准比对领域研究进展及新趋势。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检索于中国知网,截至2021年12月,以标准比对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总共获得文献756篇。根据研究需求,剔除新闻、通告、会议等内容,仅保留期刊论文;进一步通过阅读摘要,筛除与“标准比对”无关的文献,最后筛选出432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选定Citespace作为分析软件,对“标准比对”研究领域进行脉络梳理、趋势研判。将筛选后的文献数据信息导入Citespace,时间范围设定为1983-2021年,时间间隔切片为1年,分析对象(Node Types)分别单独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s),算法选择Pathefinder(寻径网络算法),裁剪选择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修剪合并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此为基础分别对发文量多的作者、发文量多的机构、主要关键词进行引文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从而对标准比对领域开展研究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自1983年以来,标准比对研究领域的文献分布数量如图所示。总体来看这一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呈现攀升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到2001年,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台了如《关于加快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外贸易法》等一揽子外贸改革举措,标准比对研究也是这一阶段兴起,此时该类研究文献还较少,其比对多是国内外技术工艺标准、科学试验器材性能的比对,此时我国标准要求大多低于或接近国外标准,总体发文量为10篇。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进入WTO贸易自由化阶段,在对外开放实践中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并完善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涉外法律发法规,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开始优化贸易结构、缓解贸易摩擦。在此时中国的创新活动日新月异,在这一阶段中国的R&D经费增加了1.88倍,标准比对研究也呈升温之势,标准比对文献开始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的标准比对,总体发文量达到20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全球经济的低迷和中国高额的外贸出口加剧了贸易摩擦,WTO成员国在各领域大量发布TBT通报、SPS通报,以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他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产品出口。这一阶段,标准比对研究高速攀升,特别是2020年十五个国家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RCEP协定签订,当年发文量达到76篇,2021年也有75篇之多,以该趋势推断标准比对领域发文量还将持续增长。

  

  图1 1983-2021年标准比对文献数量分布

  2.2 研究热点及新趋势分析

  研究热点是标准比对领域关注的重点,以关键词作为分析对象可以高度凝练本领域的热点研究。可将标准比对研究分为:贸易商品的标准及检验检测方法、国内新老标准比对、标准比对的研究方法三类,其中以贸易商品的标准及检验检测方法的研究居多。通过Citespace进行关键词(Keyword)聚类,确定共现频次大于等于20且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表1),发现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标准比对、农药残留标准、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等方面。

  标准比对作为关键词出现在半数以上的研究中,涉及国内标准与ISO、IEC、ITU等标准比对;涉及国家间标准比对;涉及国内同一个标准的新老标准比对;涉及国内国标、行标、地标、团标间标准比对;另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标准比对方法研究,有针对标准比对的分类及形式、标准一致性程度的内涵及算法、标准指标的比对方法、标准文献挖掘的研究,此类研究基础通用性强,但发文量较少且研究深度不足,尚未形成成熟的比对方法体系。

  农药残留标准研究,是分析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限量及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与贸易国或地区标准的差异。比对的农产品主要是水果、粮食、蔬菜、茶叶四个类别,如蓝莓、玉米、黄瓜、乌龙茶等;比对的标准,主要是与联合国粮食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美国标准、欧盟标准、韩国标准、日本标准、东盟各国家标准、台湾地区标准、香港特别行政区标准等。通过文献比对发现,早期我国农药品种覆盖率以及残留量限制均少于或低于国际或外国标准,到目前我国农药品种覆盖率以及残留量限制已接近或高于国际或国外标准,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独有指标以及检测方法上的差异。

  安全标准比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汽车、矿山、建材、家具、家电六大领域。食品领域研究关注米面的污染物、真菌毒素、包装及运输的标准比对;乳品的菌落总数、包装等标准比对;淀粉中的农药、微生物及重金属残留标准;水产品的添加剂、微生物、抗生素等残留标准。汽车领域关注汽车制动软管的物理性能标准;关注车门锁的耐久性、耐腐蚀性、门锁系统的安全性等标准;校车座椅安装、抗后倾性能、座垫保持和固定标准;客车结构强度关注碰撞后汽车内的生存空间标准;汽车内饰材料的阻燃性、有毒物质挥发、抗菌性能等标准。矿山领域关注特种设备、作业标准、健康标准、救护标准等。建材领域研究关注水泥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凝结时间等安全标准;陶瓷防滑性能及测试方法标准;涂料挥发物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家具领域关注办公椅的扶手强度、气弹簧循环寿命、侧向稳定性、后向稳定性及甲醛含量等;婴儿床的尖点利边、护栏、开口、警告标识、高度、绳带、锁定等的安全标准等。家电领域重点关注灯具泄露电流的标准、耐高温标准;空调的耐热耐燃标准、稳定性和机械等。

  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多数关注于进口原油、医护用品等领域。原油检验标准关注于中国与俄罗、蒙古在原油的密度、氯盐含量、蜡含量、硫含量、水含量、蒸汽压等方面的检验标准差异,总体上中国在测定试剂与材料的标准内容分类上更详细。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医护用品检测主要是针对医用口罩的细菌过滤效率(BFE)、颗粒过滤效率(PFE)、合成血液穿透性、密合性及通气阻力,结论是我国医用防护口罩标准的防护性能全面性与指标严格性均优于美国及欧盟标准。

  新趋势是以近三年新出现的关键词开展分析,发现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标准以及服务标准作为比对的新领域出现在近几年的文献中。教育标准如有研究从空间模式、功能构成、就学群体类型等方面比对中、美、日、德各国学校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如国内外政务服务标准比对、搬家运输服务标准比对等。

  

  表1 关键词贡献频次和中心度表(共现频次≥20)

序号

关键词

中心度

频次

1

标准比对

0.89

222

2

标准

0.43

106

3

差异分析

0.19

46

4

国际标准

0.16

40

5

农药残留标准

0.44

34

6

安全标准

0.13

23

7

检验检测标准

0.13

20

  

  3 标准比对研究建议

  总体上,当前已开展的标准比对研究基础相对扎实,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研究内容与研究机构所在地贸易进出口息息相关;二是关注领域传统且集中,主要关注在农牧产品、原油、医用器材等方面,这些都紧扣了“十三五”期间《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的要求。

  结合2021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的“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目标及“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要求,未来标准比对一方面应该加强标准比对通用方法研究,探索标准比对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尽快形成标准比对规范,解决长期以来标准适用范围不同、比对方法各异、比对尺度不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着重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上开展标准比对,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卫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船舶、高铁、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生物医学研究、分子育种、无人驾驶等领域,向着前沿领域的标准比对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巫雪芬.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1.

  [2] 张广庆,宋希录,冯在经.浅谈标准比对的分类及常见形式[J].质量探索,2017,14(04):61-66.

  [3] 潘焕友,刘波林,矫玉洁.标准一致性程度研究[J].标准科学,2017(09):21-24.

  [4] 王昕,王宏,周育忠,利国鹏,甘克勤.标准指标比对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49(04):83-92.

  [5] 计雄飞,张宝林,李抵非,甘克勤.标准文献内容挖掘与比对[J].标准科学,2012(08):16-19.

  

  文章作者:张雪飞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评估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