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年伊始,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对2007年全国质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与会代表受到了吴仪副总理及总局领导的亲切接见,并领取了奖牌和证书。我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研究所被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既是对我院标准化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干部职工的莫大鼓舞和鞭策。
近年来,食品安全备受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食品与农业所深切感受到肩负的责任重大,狠抓科研,刻苦攻关,紧密围绕我国食品安全与农业标准化的迫切需求,遵循“科研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高一层、先一步、创一流”的精神,为我国食品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扎实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支撑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十五”期间,着力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承担并完成3个重大科技专项中重要且急需的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已作为国家标准委开展农业与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和清理整顿工作以及制定农业和食品标准“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数项课题;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标准化研究,主持制定了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等一系列重要的控制与管理标准,并正式成立了“全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开拓食品感官分析、农产品分等分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新的研究方向,正在积极筹备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ISO/TC34/SC12感官分析分技术委员会大会,为保证食品质量特色和防伪打假、实现产品优质优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对比分析,全面推进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积极协助国家标准委开展了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对比分析研究工作,完成了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CAC)安全限量标准指标以及检测方法的对比,涉及食品标准指标15109项,提出了我国食品标准制、修订初步建议3221项,为我国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和客观数据,对实现食品安全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100%采用国际标准的目标,积极和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预警与应急标准化,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协助总局建设“食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RARSFS)系统”,实现了对全国15家质检机构数据的定期采集,完成了6期食品安全预警数据分析报告,形成了全国食品安全预警形势和风险评价形势动态图,完成了4期食品风险监控计划,及时发现了水产品、葡萄酒等产品存在的潜在问题;协助总局制定了第98号令《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提出了“中央和省级二级食品召回监管模式”,该模式得到了总局的高度认可和采用;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标准化机制研究,承担了“全国食品安全应急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编写了60多期“食品非法添加物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动态报告;组织完成了7项食品安全应急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和报批,如牙膏中二甘醇测定、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等检测方法标准。这些工作为及时控制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消除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以及及时有力的反击了国外有关“中国制造威胁论”的反动言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大力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食品与农业所将食品标准化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编写、出版了多部论著并积极在全国宣传培训,包括《食品标准化》、《农业标准化》、《GB/T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理解与实施》等。同时还作为主要的师资力量,协助国家标准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标准化培训工作,完成了对全国24个省市300多人次的食品标准化培训,为提高全国食品安全与农业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与促进食品标准的有效实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食品与农业所全体员工表示,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同心协力,扎实工作,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推动我院食品与农业标准化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的质检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