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标准研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时间:2011-06-16部门:服务标准化研究所



5月31日,由我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国际标准研制”课题在京顺利通过验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赵静处长、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武津生司长、王越薇处长,国家标准委于欣丽总工、崔华副巡视员、郭晨光处长、孙维处长,以及我院王忠敏院长、邱月明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了验收会。会议由王越薇处长主持。
会上,赵静处长高度评价了“国际标准研制”课题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际标准化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认为该课题体量饱满、亮点突出、部署有效,赵静处长同时还介绍了科技部下一步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最新举措,并就“十二五”国际标准化滚动课题提出了具体意见。武津生司长对课题组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表示祝贺,同时指出当前我国标准化水平与世界GDP第二大国地位不符,质检科技工作未来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并希望课题组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于欣丽总工高度肯定了“国际标准研制”课题的重要贡献,认为该课题对于促进我国加入ISO常任理事国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忠敏院长认为“国际标准研制”课题验收工作意义重大,是“十一五”专项收官之作,并希望今后继续得到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的指导,实现我院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在课题评审环节,来自“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重点专项总体组的张钟华院士、范维澄院士、柴之芳院士、强毅研究员、张宇春教授级高工,以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张琳高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金光高工、中国文办协会冯晓升研究员、中国通信标协潘峰教授级高工、兵器标准化研究所刘慎斋研究员组成验收专家组,组长由张宇春担任。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核了课题组提交的验收材料并进行了质询。验收专家一致认为,国际标准化工作具有意义大、难度大、风险大的特点,课题组在面临时间短、任务重、组织协调难度大的挑战下,按期超额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充分显示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标准化界的领头羊地位。同时,验收专家从更高要求上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标准研制”课题是“十一五”期间在科技部支持下,统筹33家科研院所、标准制定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研究工作。课题总经费3682万元,其中专项经费1770万元。课题历时三年时间,在信息与通信、装备制造业、基础公益和关键检测技术四大技术领域中主导推进49项国际标准到批准或出版阶段,推进17项国际标准前进了两个阶段,并在多个领域新增立项了22项国际标准,为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和优势产业的国家标准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课题首次提出了包括技术突破领域选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推进策略和信息动态跟踪在内的一整套国际标准研制过程推进方法,为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方法及策略。
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多个领域获得推广实施,在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相关产业出口份额、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以及培育自主知识品牌、突破技术贸易壁垒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课题实施过程中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担任国际职务的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成功探索和总结了一种推进国家标准国际化的新的科研合作机制和模式,这将为今后我国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