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国质量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标准化工作要拒绝‘垃圾标准’”为题,对我院王忠敏院长的《新视野下的标准和标准化》主题报告会进行了报道,全文摘登如下: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认为
标准化工作要拒绝“垃圾标准”
本报讯 (记者徐 风)近日,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近期举办的一场学术报告会上,该院院长王忠敏做了题为《新视野下的标准和标准化》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全球的标准化机构中,由国家出资的只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一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不能制造“垃圾标准”。
在王忠敏看来,标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无用的标准就是“垃圾标准”。制定标准必须明确的问题是,标准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实用、越管用越好。他认为,“垃圾标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当标准制定者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自己被封闭起来而毫无感知,不去深入了解标准应用者的需求,就会产生“垃圾标准”。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所在的海淀区知春路“四号院”在刚建成的时候,周围都是稻田和菜地。到了今天,一座座钢筋混凝土的“庞然大物”在周边拔地而起,当初的“四号院”被封闭起来,如同“四合院”一般。这种“四合院”的特征就是封闭,以自我为中心。
王忠敏认为,标准化是科学,科学崇尚开放,需要开放;科学也支持开放,创造开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在由封闭或开放不足向鼓励合作积极转变。在封闭或开放不足的情况下,研究结果不能或很少实际应用,生成许多“垃圾标准”、“垃圾项目”、“垃圾成果”,同时产生一些“垃圾理念”和“垃圾情绪”。因此必须对“垃圾标准”有清醒的认识。他尖锐地指出,研究如何制造“垃圾”有意义吗?研究结果制造出“垃圾”很光荣吗?这样的标准我们宁可不做,这样的经费我们宁可不要!
王忠敏认为,要拒绝“垃圾标准”,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与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提升标准化科研水平。这要有全局性思维,战略性思考;要有系统性思维,前瞻性思考;要有理论性思维,探索性思考。还要有重视应用的思维,专注服务的思考。总之,标准化工作必须遵循的两条宗旨就是:标准的作用在于应用,标准化的宗旨在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