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统计分析已经成为产业质量监测的重要方法,国外具有相对成熟的实践经验。欧美发达国家和部分国际组织基于出口单位价值(Unit Value)理论提出质量竞争型产业概念,并将相关指标作为衡量宏观质量的重要测度指标。自Karl Aiginger(2000)提出质量竞争型产业(Quality Sensitive Industry)的概念以来,欧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将该指标纳入区域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宏观质量评价和产业质量竞争力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单位价值的经济学基础
在经济学中,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早期研究发现,产品价格是质量的重要体现,而质量是产品价格的载体(Theil,1981;米建国,1983)。通常来讲,质量是产品价值体现,而价值和质量是商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即优质优价、低质低价。优质优价、低质低价是指不同质量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价值量(郭克莎,1989)。与此同时,商品市场价格也体现了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因此,较多学者将产品价格作为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形成了质量测度研究领域的单位价值理论体系。
二、产业统计中的应用探索
部分学者基于单位价值理论开展了质量竞争型产业占比等指标,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质量升级提供了新视角。Karl(2000)首次提出质量竞争型产业的概念,他将质量竞争型产业定义为对质量敏感程度远超过对价格敏感程度的产业。质量竞争型产业占比表示一个经济体质量竞争型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它剔除了质量因素影响不显著的产业,重点考察质量竞争型产业,反映了经济体高质量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产业结构的质量优势。Karl基于质量竞争型产业占比等指标研究了世界各国制造业在质量竞争中的定位,发现欧洲一些国家的制造行业存在明显的贸易顺差,这部分顺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国家能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欧盟(2001)采信了Karl的研究观点,并官方发布了Karl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在20世纪末期,欧盟时常遇到低成本的竞争对手(如新兴经济体、欧盟新成员国),在此情形下,保持国家的高劳动力成本和质量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进一步提出,对国家来讲,质量竞争可以实现国家高工资与竞争力之间的平衡;对企业来讲,有能力生产更优质的产品能确保企业维持高成本、保持自身优势、缓解价格竞争的压力。
三、单位价值监测实践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作为一项衡量各经济体实力的指标,出口单位价值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委员会等机构应用到相关研究、监测等工作中。
(一)世界银行的实践。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最早开始测算出口单位价值的机构之一,早在1980年,世界银行就开始发布出口单位价值这一指标,测算范围涉及9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度更新一次。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银行出口单位价值指标体系日益完善,从2000年起,测算范围扩大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对于其他机构,世界银行发布的出口单位价值指数涉及范围最广、覆盖面最全,成为测算出口单位价值指数的重要权威机构。此外,作为国际型机构,世界银行基于不同国家出口单位价值指数,分析各国国际竞争能力,旨在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例如,2001年,世界银行利用进出口单位价值等指标分析了东欧与中亚全球竞争的治理质量。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实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国际金融数据库(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IFS)自2010年起发布出口单位价值指数,测算范围涵盖29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涉及范围有限,这一数据库以月为频率更新数据,数据期间间隔小,可用于监测主要国家出口单位价值的变动趋势。例如,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就是引自这一数据库。“对外贸易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进口或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它适用于任何国家,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流动。
(三)欧盟统计局的实践。欧盟统计局是欧盟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之一,主要负责收集、处理和分析各成员国与经济社会运行相关的统计数据,并向社会公布。自2008年起,欧盟统计局开展出口单位价值的测算工作,具体涉及欧盟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欧盟统计局以制造业产品为对象,测算范围涵盖制造业常见的3900多种产品。每年8月份左右,欧盟统计局汇总上年度测算结果,在Prodcom(Production community的法语缩写)网上发布各成员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单位价值,供政府、企业、社会等参考和应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