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技巧普及,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感、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等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医药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实现普及推广、保证科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打造科普服务和科普产品,以及提高科普的质量和工作效益,都是中医药科普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中医药科普标准体系建设,将科普工作中涉及的大量标准和规范,按照其内在逻辑和联系整理形成有序的有机整体,对于引导和规范中医药科普工作,提升科普效能,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中医药科普标准化现状
当前我国中医药科普标准化基础略显薄弱。从顶层设计来看,暂未发现相关政策文件统筹规划中医药科普标准化工作。从标准化程度来看,中医药科普领域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屈指可数。
1.1 中医药科普标准化缺少顶层设计。中医药科普标准化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尚未构建科普标准体系,标准化目标、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内容和标准制修订计划均不清晰。
1.2 中医药科普作品相关标准缺失。一些作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创新不足、趣味性不够、制作不够精良、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1.3 中医药科普活动相关标准尚未制定。缺少有关科普活动方案制定、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流程要求等标准,忽略了传达中医辩证理论,帮助受众判断自己体质的步骤,科普效果大打折扣。
1.4 中医药科普人才相关标准亟待制定。科普人才培养、考核、评聘及管理等标准缺失,不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而也影响了科普作品质量和科普服务水平。
1.5 中医药科普基础设施相关标准需补充完善。目前,《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基本标准(2019版)》、DB4403/T 199-2021《中医药健康文化宣教旅游示范基地评定规范》等标准发布实施,但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标准还未制定,影响科普场馆建设和管理、设备设施制作和维护,以及展品制作、储存和管理的规范性。
1.6 中医药科普评价相关标准缺失。科普评价就是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对科普项目绩效、管理水平、产出效果、社会效益和持续性等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与评价,从而促进科普工作进一步提升。缺少此类标准,无法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和科普目标达成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不利于相关决策部署和工作推进。
2中医药科普标准体系的构建
构建标准体系是运用系统论指导标准化工作的一种方法。针对上述中医药科普标准化现状,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标准体系,将为中医药科普标准化工作明确目标和方向。
2.1 构建原则。中医药科普标准体系应按照全面性原则、 问题导向原则、开放兼容原则进行构建。
2.2 标准体系结构
中医药科普标准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科普标准体系结构图
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包括术语标准、图形符号标准、分类代码标准等方面。科普教育标准子体系,围绕课程研发、教材编制、教学服务等研制标准。科普资源标准子体系包括科普机构标准、科普人才标准、科普平台基地标准和科普展品展具标准等方面。科普作品标准子体系包括图书、期刊、报刊作品标准,广播影视作品标准,舞台及体验互动类作品标准,自媒体等其他类作品标准等方面。科普活动标准子体系包括活动策划标准和活动实施标准。科普评价与改进标准子体系包括中医药科普教育、科普资源、科普作品、科普活动的质量评价标准、等级评价标准和满意度评价标准。
作者:侯韩芳、陈萌、李晶、王子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明:原文发表在《标准科学》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