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降级”标准知多少

  近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五一”假期花花成功吸引26.4万游客,而想要一睹“西直门三太子”萌兰的风采则可能排队4小时观看5分钟。如此受欢迎的国宝大熊猫已不再是濒危物种,相信很多人听说后会大吃一惊。

  2021年7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有网友憨憨地问“大熊猫不濒危了,啥时候能领养?离人手一只还远吗?”还有很多人对大熊猫“降级”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到底凭什么让大熊猫“降级”呢?

  早在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曾宣布,中国的大熊猫由“濒危”变为“易危”,判定标准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IUCN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英文缩写)

  《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规定了全球受威胁物种的分级标准体系,目的是为按照物种的灭绝危险程度进行最广泛物种的等级划分,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等级的使用和解释、相关术语的定义、各等级的判定标准等。

  目前,IUCN标准被核定的物种受威胁级别为9类:灭绝(EX)、野生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和未予评估(NE),其关系和灭绝风险程度见下图。

  IUCN根据该标准,通过对种群数量、分布面积与质量、成熟个体数量(指能够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波动等指标对物种进行评估,确定物种的受威胁等级。

  2016年,中国国家林业局针对IUCN大熊猫“降危”宣告,曾发文称,IUCN的报告是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而国家林业局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当时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

  我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IUCN标准,制定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等级划分标准。2021年大熊猫“降危”,是经过几年的实地调查,从各方面权衡,并以中国标准来判断的结果。

  大熊猫“被降级”意味着中国的环境和生态在逐渐变好,但对其保护工作决不能松懈和怠慢。只有持续地保护大熊猫和其他濒危动物,才能让我国的生态持续改善,并保持较好的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大熊猫“降危”,但生态保护不能降级》,2021.7.9

  2.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Second edition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2021.3.3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5. 澎湃,五一大熊猫花花带动26.4万人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23.5.4

 

  (作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标准化评估研究所 侯韩芳)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