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我院召开标准化史编撰研讨会,来自我院及全国的二十多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王平副总工主持,王忠敏院长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王忠敏院长在讲话中回顾了我国标准化界长期以来在探索标准化发展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指出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强调撰写标准化史要采用“开门研究”的思想,要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这项工作,特别是要发挥热爱标准化事业的老同志的作用,与标准化培训和教育相结合,传承子孙后代。王忠敏院长还就如何编撰标准化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随后王平副总工从撰写标准化史的原则方法、撰写提纲、预计的成果、人员组织等几方面对工作设想做了报告。杨利飞以“科学史学对标准化史的研究建议”为题做了专题发言。
与会专家围绕研讨会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春田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指出:“每一门科学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研究标准化史是奠定标准理论的第一步,对于建立标准化学科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对于标准化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研究标准化史要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搞清楚标准化和生产的关系,标准化和战争的关系,透过历史,探讨背景,发现规律。研究标准化史要应该面向解决现实的问题。”
侯维亚研究员在会议上介绍了陕西省古标准专业委员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于考证西安古代标准化历史曾经做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保留下来的珍贵论文就有50多篇。
与会专家都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做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我国标准化事业中的一件大事,在标准化理论研究和标准化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1.首先要编写标准化史的框架(史纲),以便写出的内容能够成体系,最后统稿也容易。
2.写历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近代和古代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对因果关系和标准化决定性因素进行探索,要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驾驭能力。
3.研究要以近代标准化为重点,逐渐向古代标准化推进,总结标准化的规律,历史经验和教训。
4.建议先撰写标准化史的综合篇。对于各行业的标准化史可以分卷,但是开始的时候不要全面铺开,最好先从一两个行业开始,把形成的结果作为标杆,再向其他行业推进。
5. 最终结果不一定是一本书,可以分专题进行研究,最后的成果可以是每个专题形成一本书。字数不一定严格限制,顺其自然。
6.通过研究要发掘出重要历史事件的几个第一,例如我国的第一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化机构、第一个技术委员会、第一个制图标准、第一部法律等。
7.研究成果要与大学的标准化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标准化专门教材。
8.近代史要走访标准化界的老专家,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历史研究要做广泛调研,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整个课题要策划并部署好。
9. 召开标准化史的学术会议,扩大影响,可以通过征集论文发现人才并挖掘历史资料。
10.要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资料。例如,建国三十年的时候,原技术监督局曾经组织人力撰写了《标准化三十年》。其中记录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统计数字。
11. 认证的历史应该是标准化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对这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也期盼我院尽快组织人力确定标准化史纲,明确各专题的内容,使这项工作得以正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