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在北京召开。这两个日子对十七大代表、我院于欣丽副院长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采访中,于欣丽副院长说:“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标准造福人与社会’。党中央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确定与世界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正如“标准造福人与社会”的主题所展现,标准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和信息保护,通过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环境方面以及对如社会公正、健康、安全、信息、交流和公平贸易等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制定要求或提供指南来帮助公众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标准所要促建的社会与和谐社会其实很相似,而标准化工作的努力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于欣丽副院长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标准化工作通过关注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切身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实现环境保护、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健康和自由、获取信息及知识等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作为标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积极采取的“食品、消费品等安全性能要求标准,检测方法标准100%采用国际标准”政策及“加强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不仅是我国标准化工作走向国际的体现,更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切实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战略思维。
其次,标准化工作能从经济角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推动力。标准化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势的形成,对国际贸易往来也发挥重要作用。标准通过推动生产和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经济效果,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带来的平台优势,将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标准化工作也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支持。和谐社会的中心是人,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标准化工作近年来日益关注信用、社会责任等以规范社会活动为目标的领域,使得标准逐渐成为除法律和道德之外又一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