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部门:标准化评估研究所
一、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部署,国家和各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不断推进“清四唯”专项行动,改革优化评价制度。在此背景下,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集中清理了人才项目、科技奖励、院士增选、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学科评估、机构评价等活动中的“四唯”问题,推动破“四唯”行动在执行层面得以落实。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导向深入人心,破“四唯”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在科技评价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评价主体对“破”后如何“立”的问题反映比较集中。不少机构的科研管理文件上已实现破除“四唯”,但“破”后拿什么评,如何平衡定性评价和定量指标等仍是评价主体面临的难题。科研人员也呼吁破“四唯”后应尽快确立更科学、更公平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从现有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科技成果的评价导向作用和价值发现作用发挥不够,对促进产出高质量成果和激励创新主体、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效果不充分。二是多维度、分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科技成果评价行业不成熟,评价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高,行业自律和有效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三、科技成果评价的价值导向
2021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等问题,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并首次在政策性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协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国科发政〔2021〕334号),启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分为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两类。综合试点以省为单位,要求全面落实《指导意见》,制定综合试点实施方案,集中各方面资源力量,系统完善本地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专项试点主要涉及建立科技成果五元价值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坚决破除科技成果评价“四唯”,深化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评价改革,健全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改革科技奖励提名制和评审机制,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任务,由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法人单位推动落实。
四、科技成果标准化现状
以“科技成果”为关键词,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共检索到国家标准3项,另有1项国家标准计划,为正在起草的科技成果评估规范(20215031-T-306)。国家标准分别涉及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评估、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以及农业领域的成果评价等不同方面。
表 1 科技成果相关国家标准
| 序号 | 标准号或计划号 | 标准中文名称 | 发布日期 | 
| 1 | 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指南 | 2020/7/21 | |
| 2 | 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指南 | 2016/12/30 | |
| 3 |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 | 2015/12/10 | 
从行业标准来看,主要涉及各行业领域的成果分类、认定、代码、经济效益计算等方面。
表 2 科技成果相关行业标准
|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行业领域 | 批准日期 | 
| 1 | GA/T 2000.242-2018 | 公共安全 | 2018/4/13 | |
| 2 | QX/T 432-2018 | 气象 | 2018/6/26 | |
| 3 | DL/T 517-2012 | 电力 | 2012/1/4 | |
| 4 | QX/T 34-2005 | 气象 | 2005/12/21 | |
| 5 | YC/T 220-2007 | 烟草 | 2007/3/6 | 
从地方标准来看,主要对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进行规范,包括转化为标准服务、机构运营服务、转化服务等方面。另外,还有涉及技术成熟度评价、风险评价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标准。
表 3 科技成果相关地方标准
|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省市区 | 批准日期 | 
| 1 | DB34/T 4257-2022 | 安徽省 | 2022/8/31 | |
| 2 | DB34/T 4256-2022 | 安徽省 | 2022/8/31 | |
| 3 | DB13/T 5484-2022 | 河北省 | 2022/2/28 | |
| 4 | DB3713/T 240—2021 | 临沂市 | 2021/12/15 | |
| 5 | DB3401/T 240—2021 | 合肥市 | 2021/12/2 | |
| 6 | DB51/T 2858-2021 | 四川省 | 2021/11/8 | |
| 7 | DB44 07/T 75-2021 | 江门市 | 2021/4/28 | |
| 8 | DB1401/T 1-2020 | 太原市 | 2020/11/27 | |
| 9 | DB43/T 1818-2020 | 湖南省 | 2020/8/25 | |
| 10 | DB13/T 5065-2019 | 河北省 | 2019/9/23 | |
| 11 | DB34/T 3061-2017 | 安徽省 | 2017/12/30 | |
| 12 | DB34/T 3309-2018 | 安徽省 | 2018/12/29 | |
| 13 | DB21/T 2800.16-2017 | 辽宁省 | 2017/4/27 | |
| 14 | DB32/T 1703-2011 | 江苏省 | 2011/4/1 | 
从团体标准来看,目前共有46项标准。开始涉及部分具体类别的成果的标准,例如技术开发类或应用技术类、软科学类或政策咨询类;也有涉及部分具体领域成果的标准,例如信息技术领域、循环经济、检验检测等;另外,还有涉及部分主体的标准,例如高校、科技社团、企业等。
表 4 科技成果相关团体标准
| 序号 | 团体名称 | 标准编号 | 标准名称 | 公布日期 | 
| 1 | 山西省生产力促进协会 | T/SXKJFW 302 —2022 | 山西省科技成果评价标准 | 2022/8/25 | 
| 2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T/CASSSP 0001—2022 | 科技成果评价准则(政策咨询类) | 2022/6/30 | 
| 3 | 南安市知识产权协会 | T/CIPR 003—2022 | 科技成果可行性分析规范 | 2022/5/19 | 
| 4 | 南安市知识产权协会 | T/CIPR 001—2022 | 科技成果价值预估技术规范 | 2022/5/19 | 
| 5 | 山东科技咨询协会 | T/SDASTC 001—2017 | 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 | 2022/1/19 | 
| 6 | 广东省市场协会 | T/GDMA 41—2021 | 科技成果评价通用技术规范 | 2021/12/30 | 
| 7 | 山东省大数据协会 | T/SDBDA 26—2021 | 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规范 | 2021/12/30 | 
| 8 | 广东省电子学会 | T/GDCIE 1—2021 | 广东省科技社团科技成果(技术开发类) 评价规范 | 2021/12/20 | 
| 9 | 广东省产品认证服务协会 | T/GDC 131—2021 |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 2021/12/17 | 
| 10 |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 | T/CHTIA 001—2021 | 科技成果评价标准 | 2021/9/1 | 
| 11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件行业协会 | T/XJSIA 002—2021 | 信息技术领域科技成果评价规范 | 2021/8/9 | 
| 12 | 莆田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协会 | T/PTDX 0001—2021 | 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管理规范 | 2021/6/25 | 
| 13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32.F—2021 | 科技成果评价信息采集与核查规范 | 2021/3/5 | 
| 14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02.F—2021 | 科技成果评价 | 2021/3/5 | 
| 15 | 中关村新兴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 | T/STSI 19—2020 | 科技成果评价规范 | 2021/2/26 | 
| 16 | 东莞市标准化协会 | T/DGAS 013—2020 | 科技成果(专利)转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 | 2020/12/29 | 
| 17 |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 | T/CASTEM 1003—2020 | 科技成果评估规范 | 2020/11/10 | 
| 18 | 中国标准化协会 | T/CAS 424—2020 | 高校科技成果环、链结构产业化指南 | 2020/8/25 | 
| 19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23.F—2020 | 高校科技成果环、链结构产业化指南 | 2020/8/7 | 
| 20 | 广东省防伪行业协会 | T/HB 0008—2020 |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收益评估与分配 | 2020/4/10 | 
| 21 | 广东省防伪行业协会 | T/HB 0007—2020 |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产品产业化 | 2020/4/10 | 
| 22 | 广东省防伪行业协会 | T/HB 0006—2020 |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产品推广 | 2020/4/10 | 
| 23 | 广东省防伪行业协会 | T/HB 0005—2020 |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技术要素 | 2020/4/10 | 
| 24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22.F—2020 | 科技成果评价执业规范 | 2020/4/2 | 
| 25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21—2020 | 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评价导则 | 2020/4/2 | 
| 26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20.F—2020 | 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运营服务规范 | 2020/4/2 | 
| 27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 T/TMAC 019.F—2020 | 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指南 | 2020/4/2 | 
| 28 | 永康市技师协会 | T/YKJSX 0003—2020 | 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管理办法 | 2020/1/14 | 
| 29 | 徐州市发明协会 | T/XAI 2—2019 | 科技成果评价规范 | 2019/10/15 | 
| 30 | 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 | T/GAIA 002—2019 |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成果评估 | 2019/7/1 | 
| 31 | 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 | T/GAIA 001—2019 |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 总则 | 2019/7/1 | 
| 32 |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 | T/CSPSTC 22—2019 |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规范 | 2019/6/17 | 
| 33 | 中国标准化协会 | T/CAS 347—2019 | 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规范 | 2019/5/31 | 
| 34 | 中国标准化协会 | T/CAS 348—2019 | 科技成果拍卖服务规范 | 2019/5/31 | 
| 35 | 中国标准化协会 | T/CAS 349—2019 | 科技成果挂牌交易服务规范 | 2019/5/31 | 
| 36 | 东营质量协会 | T/DYZL 010—2019 | 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 | 2019/5/31 | 
| 37 | 徐州市知识产权行业协会 | T/JSXZIP 001—2018 | 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技术规范 | 2018/12/8 | 
| 38 | 佛山市标准化协会 | T/FSAS 27—2018 | 应用技术科技成果评价技术规范 | 2018/10/15 | 
| 39 | 四川省技术市场协会 | T/STMA 004—2018 | 四川省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规范 | 2018/7/17 | 
| 40 | 四川省技术市场协会 | T/STMA 001—2018 | 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通用规范 | 2018/4/13 | 
| 41 |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 | T/CSPSTC 3—2017 | 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 | 2018/3/11 | 
| 42 | 山东电子学会 | T/SDIE 001-2017 | 信息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规范 | 2017/5/10 | 
| 43 | 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 | T/BTSA 003-2017 | 科技成果互联网交易服务规范 | 2017/2/17 | 
| 44 |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 T/CACE 001-2016 | 全国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评价指南 第1部分:技术研发类 | 2017/1/3 | 
| 45 |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 T/CACE 002-2016 | 全国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评价指南 第2部分:软科学类 | 2017/1/3 | 
| 46 | 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 | T/BTSA 001-2016 | 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度评价规范 | 2016/11/7 | 
从科技成果评价的实践来看,对于如何针对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开展评价,尚缺乏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如何从多元价值的角度出发,开展分类评价,也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多元价值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完善、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作者:苏宏宇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评估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