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时间:2016-08-18    部门: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重化工业要实现园区化发展,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构建产业链,形成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专业性产业园区要纵向延伸产业链。综合性产业园区要“补链”招商,促进产业横向耦合。目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产业仍存在聚而不连,土地矿产和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压力大、低值再生资源回收率低、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公众认知度低、标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标准需求和问题,我国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0多项,由于循环利用涉及行业广、领域宽、层次多,现有标准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尤其市场积极性不高的公益类循环利用标准亟需制定。如何利用标准化手段,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实现原生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双轮驱动和有效融合,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基于以上需求,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的2016年度项目中组织安排了《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2016YFF0201600)项目的立项工作,该项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承担,团队主要由资源与环境分院的专家组成,项目的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山东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黑龙江宝泰隆煤炭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16家机构。项目执行年限为2016年7月-2019年6月,项目总经费为1200万。
  本项目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出发点,围绕园区、循环产业链和典型资源及废弃物等关联耦合的标准需求层级体系,基于面、线、点相结合的综合标准化方法理念,从园区层面产业链网诊断优化、行业层面循环链接、资源(废弃物)层面的节约循环利用等三个方面切入,形成支撑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方法、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
  (1)突破园区物质流分析、产业链诊断方法、产业链风险识别方法等产业链网诊断优化方法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信息流耦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及改造效果评估的共性基础标准研究;
  (2)选取钢铁、有色、煤炭、火电、矿业等高废弃、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开展大型龙头企业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实践经验和典型模式研究,制定重在向中小企业推广先进经验模式的循环经济最佳实践技术指南标准,突破行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技术标准,动态评估行业循环经济水平的变化;
  (3)围绕废塑料、废玻璃、废纺织品、废复合包装、废电池等低附加值再生资源,粉煤灰、赤泥、铜阳极泥、焦炉煤气等行业典型废弃物,以及煤炭、铁矿等重要矿产和土地资源,研究制定典型资源及废弃物分类、回收、检测、节约循环利用、评价技术及标准,大幅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系统全面、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实现标准体系与循环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1)采用面、线、点相结合的综合标准化方法,聚焦园区、循环产业链和企业等不同层面对象耦合、立体、成套的标准需求体系,突破园区层面产业链网诊断优化、行业层面循环链接、企业层面资源(废弃物)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标准,从空间维度和标准尺度探究循环产业链网中资源流、能量流、废物流和信息流的耦合共享及补链优化,动态评估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成效,实现标准体系与循环产业链网的协调统一。
  (2)从矿产开采到生产、消费、回收、循环的全生命周期视角,统筹考虑矿产资源和土地、行业大宗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利用的标准需求,突破资源循环利用不同阶段分类、回收、加工、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从时间维度和标准尺度研究资源利用过程中检测分类、链接技术、效果评估和信息管理,明确资源利用不同阶段效益评价和节约综合利用指标,实现标准体系对资源循环全过程的有效支撑。
  (3)集成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先进测试分析技术和平台构建技术,形成先进适用的系列方法体系、工具体系和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对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及升级的规范、引领和促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