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的“共商、共建、共享-标准大数据应用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李爱仙副院长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副主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信息中心王希林主任出席并讲话。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江苏、浙江、吉林、辽宁、四川、重庆、青海、甘肃、贵州等28个地方标准化院所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用户代表近130人参加了会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质量报等媒体到会。
会议隆重发布了《2016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大数据报告(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以下简称:《标准大数据报告》),该报告及相应的服务系统(http://bigdata.cssn.net.cn)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依托“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开展的“标准大数据研究”中的一项成果。
王瑞丹副主任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对支撑重大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期待国家标准馆借助大数据技术,找到更多更好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各地方各行业标准数据开放共享利用。
王希林主任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我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强调要增强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探索实现各级标准化管理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公开共享、服务协同开展。
国家标准馆汪滨馆长解读了《2016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大数据报告(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报告首次提出标准研制贡献度概念,通过对2001-2015年所发布的3.4万项国家标准中3.5万个起草单位的多维度量化分析,建立并发布“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总结出“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家标准研制情况的变迁和发展。该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标准信息服务从传统的“信息传递”向“大数据服务”转型,深层次、多维度、高技术附加值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标准大数据模式已经形成,标准领域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在大数据应用技术和成果分享与交流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华平副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诸云强主任和汤森路透宁笔总监分别介绍了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应用、大数据语义分析与应用、数据关联及其在科学数据共享中应用,以及面向应用的多类型文献的知识组织系统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各地方标准化研究院所的代表还就各级标准馆建设与发展开展了热烈研讨。各地方院所介绍了各自人员、资金、软硬件设施、资源和服务情况,分享了结合当前国家标准化改革重点和面向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开展服务的经验,重点研讨了对各级标准馆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大家达成了加强各级标准馆建设的共识,面对重复购置重复加工以及标准版权不确定、投入产出不不合理、数据加工不规范等问题,希望形成合力,共建共享标准文献信息。李爱仙副院长要求国家标准馆尽快拿出各级标准馆建设实施方案,并希望各级标准馆打开思路,持续吸收“标准圈”外的信息,满足政府、市场、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