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本院动态>标院新闻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时间:2015-10-10部门: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支撑政府各部门相关工作与政策实施,科学合理评价工业园区绩效和循环经济建设水平,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等单位承担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现已形成标准讨论稿。9月29日上午,该国家标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赵家荣执行会长、国家发改委环资司陆冬森处长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以及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机构领导和专家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林翎主持,她首先向各位与会专家简要介绍了近几年资环分院在清洁生产评价、物质流分析、生态设计、固废资源化多个方向的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以及提出和启动该项国家标准研究的目的、标准涉及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实际工作中对相关标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资环分院付允博士代表标准编制组向各位专家汇报了标准制定的背景、研究与实践基础和编制思路、主要技术内容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级园区总数已超过4000个,其经济总量占全国CDP的50%以上。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园区也成为了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的集中区。2012年3月,《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发布,并于同年启动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共批准100家园区参与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因此,在此时研究建立可操作强、适用面广的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标准,为园区循环化改造效果提供评估依据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资环分院自承担该标准编制任务之后,编制组首先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工作与标准进行了梳理,研究确立了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以综合指数代替独立指标”的研究思路。并在“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指数”的模型。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编制组的工作汇报,并围绕我国园区循环经济改造过程中的现实情况,企业运营与管理的实际需求,该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各位专家一致认同现阶段制定该标准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编制组结合我国工业园区实际情况开展了认真扎实的研究工作,所形成的评价方法突出了结果的客观性和操作性。但是该标准所涉及的范围大,牵扯到的行业众多,进一步厘清各类园区的范围和区别,突出各自产业特点非常重要。
    其中,赵家荣会长认为编制组应进一步明确该标准的服务对象,并按园区的不同分类对现有标准评价方法细化。赵会长进一步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我国工业园区分类的基本思路。
    陆冬森处长指出目前我国目前资源管理和统计体系缺失较为严重,特别是资源产出率等指标在省市层面的分解较为困难,以园区作为统计单元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但是我国园区种类繁多,仅使用综合型指数的方式难以将不同与园区的特点体现出来。因此陆处长提出在现有标准方法基础上增加一系列结合各自产业特色的自选性指标,以方便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监督工作。
    骆建华秘书长认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损害最小化,在进行相关领域的标准研制时要紧扣这一原则,并且也需要在标准中清晰体现出来。
    程会强研究员认为,本标准的制定需要明确类别评价和基本评价、层次评价与共性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等几大原则,建议采用“共性指标+个性指标”相结合(1+X)的方式选取指标。
    刘强会长认为,首先要明确这个标准的目的和范围,为一般工业园区服务还是循环化改造服务,是适用于所有园区还是国家级和省级综合类园区。潘永刚秘书长也认为,也注意标准的适用性问题,同时注意园区类别。周仲凡研究员认为,进一步完善定性指标要求,按照园区类型分门别类选取指标;庄贵阳研究员认为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的形式,既有规定动作,又有定量指数,总体比较科学合理;但由于园区发展阶段、起点不同,要注意指标要求的差异性,把不同类型园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园区代表张向锟局长认为,本标准是园区评价循环经济绩效的一把尺子,园区分类会使标准复杂化,建议给出主要类型园区的调整系数。他认为,现有标准简单,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基层能看得懂,对园区循环经济工作有用,建议如现有标准只给出核心指标,指标基准值易高不易低。
    林翎院长对各位专家的点评与意见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对标准的目的、作用和服务对象等问题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第二对标准的实用性进行评估和深入调研;第三考虑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园区分类;第四结合行业特点进行指标设计和基准值选取;第五在标准中进一步体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思想。在未来工作中,编制组将进一步加强与各类园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使该标准更接地气,同时兼顾全局,真正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我国整体的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附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4号 电话:010-58811536; 010-58811792 
Email:yuanban@cnis.ac.cn 邮编:100191
版权所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46988号-34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