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制定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工商业企业、城市生命线系统、城市功能区等持续集聚发展,显著加大了城市安全风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省级、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应在行政区内开展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标准规范,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
为解决各地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要求、方法和评估结果不统一等问题,在全面调研国内外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实践、分析相应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安全风险特点和实践需求,标准委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了《公共安全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提出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主要阶段的技术要求、风险评估成果要求,给出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为提高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协调性提供技术支撑。
二、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总体原则和要求,提出了基本流程,以及计划与准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评估成果及应用、风险沟通与更新等主要阶段的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副省级城市、地级行政区以及直辖市所辖行政区(县)建成区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两类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是提出了总体原则和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城市安全评估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动态性等基本原则,明确了应突出城市区域安全风险特点、构建多层级风险评估管理责任体系等基本要求。二是明确评估基本流程,应包括计划与准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阶段。在评估计划与准备阶段,要明确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与范围,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和方案,开展人员培训、资料准备、经费准备等。在城市安全风险识别阶段,提出了对城市安全风险单元的现场调查要求,以及识别风险源、识别潜在事件、补充管控信息等的方法。在风险分析阶段,对筛选出的风险提出与生产经营单位、行业、区域对应的风险分析要求。在风险评价阶段,提出了风险水平的规范化表达、确定风险等级准则并应用准则判定风险等级、确定风险可接受情况等方面的要求,给出了可参考的区域风险等级准则和风险评价方法,提出了风险清单、区域风险评估报告等风险评估结果要求。三是强化风险评估成果运用。提出了将风险沟通、风险处置和风险更新贯穿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以及风险评估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并根据评估成果改进应急预案、应急演练、资源准备等城市应急管理工作。
三、标准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建立满足多层级风险评估需求的术语链。提出“点位风险”“类别风险”“区域风险”术语链,为多层级风险评估建立基础。多层级的风险治理体系由城市安全管理部门、行业安全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等相关方组成,风险评估标准需从技术层面明确相关要求,引入“点位风险”“类别风险”“区域风险”术语链,分别定义为“位于某一点、设施或场所的风险”,“同一种类风险的集合”和“可能影响区域安全的风险”。
提出基于“风险识别单元”的风险识别方法和要求。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区域性特点,具体表现为风险源的区域性分布、实践中的区域性评估,以及与现有的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基础相衔接等方面。因此,在既有的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划分风险识别单元”一节,作为“风险识别”的基础,并提出风险识别单元的划分要求及典型的城市风险识别单元。
提出考虑多方面不确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和要求。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于城市安全风险,需考虑相应的不确定性。这包括风险源导致初始事件、初始事件导致次生事件、次生事件导致衍生事件等环节中事件发生的后果的不确定性。标准中提出针对“风险源-初始事件-次生事件-衍生事件”全链条中的不确定性,结合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实际情况,提出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提出体现区域风险特点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要求。城市层面的安全风险评估,以既有的企业、行业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重点强化区域风险管控。针对“区域”特点,标准中提出“区域风险”需要重点考虑事件链效应导致的“耦合风险”、可能在同一时间提出应急资源需求的“并发风险”、体现不同种类风险综合作用的“叠加风险”,进而提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要求。
提出体现协调性和适用性的风险后果指标集及等级准则。指标集方面,与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的相关要求一致,具体包括人、经济、城市行动保障、生态环境、社会影响等五大类21项指标;后果等级方面,区分突发事件分级和风险后果分级的特点,在突发事件前三等级准则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第四等级细化为“小”和“极小”两个等级,以更精准支持点位风险管控,并更好地与通用性的“5×5”的风险矩阵法衔接。在等级准则的量化要求方面,各等级均以具有物理意义的数值为量化指标,如人、时间、面积等,以满足区域风险评估、应急资源优化等需求。
提出完整、规范的风险评估报告要求。提出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要求和格式要求。其中,内容包括“目的和意义”“区域基本情况”“评估范围、依据和流程”“评估单元划分和评估方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事故灾难风险评估”“区域综合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建议”以及“附录”等部分。格式要求包括基本格式、规格、封面格式和正文格式等部分,以资料性附录形式在标准中体现。
提出风险评估成果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撑性要求。针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求,提出“风险评估成果应用”一章,包括风险处置、信息化管理、预案演练及资源准备等内容。其中,风险处置包括风险减缓、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分担等内容,为应急管理相应阶段提供支持;信息化管理提出将风险评估成果融入城市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一体化;预案演练及资源准备,则提出基于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优化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基于点位、类别,特别是区域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应急资源结构,提高应急资源准备能力。
四、标准实施意义
通过实施《公共安全 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能够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实践提供方法指导,以此为基础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有力支持城市安全发展。同时,本标准的实施有助于丰富我国城市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知识库,实现在国家层面统筹应急管理资源,开展进一步的城市安全重大风险统计分析和风险处置,提升我国城市安全治理效能。
文章作者:张超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